網頁

總網頁瀏覽量

置頂

我工作地方改變了,2015年八月離開台北榮總,到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服務。

2019年2月11日 星期一

割包皮能不腫嗎?

「皮下淋巴保留包皮手術」(簡稱淋巴保留手術)是一種精細的包皮環切手術。傳統的割包皮,一刀下去,皮下的淋巴管及血管都切斷了,醫師為了止血,會結紮斷裂的血管,這些處置皆會使血液及淋巴液回流不順,淤積在皮下液體無法消除而造成水腫。淋巴保留手術在手術中儘量保留淋巴及血管,僅切除包皮的表層,儘量保留皮下的組織,所以術後水腫可減到最輕微,也因為不會打斷較大的血管,術中及術後的出血也輕微。
傳統的割包皮 (紅色為血管,右圖紅色及藍色為斷裂的血管)
(點擊圖片可放大)
淋巴保留手術(中圖藍色為切除之包皮、右圖紅色為保留的血管)
(點擊圖片可放大)

為甚麼割包皮後會水腫?


割包皮後,除了出血丶疼痛外,水腫是很常見的問題。

水腫的原因:

1. 手術時的切割、操作是一種傷害,就像外傷一樣,所以會有類似受傷後的水腫。這種水腫,一般不會超過两星期。

2.切割包皮時,有不少細小的淋巴管、血管被切斷,所以淋巴液、血液的回流就不順了,必須等淋巴管及血管再生,循環恢復才會消腫,這情形的水腫持續時間是因而異了,有時候會長達數個月才消腫。

手術後的水腫是難以避免的,但根據我的經驗,手術中如儘量保留淋巴及血管,水腫的程度及時間其可以降到最低。這種手術,我稱為「皮下淋巴保留包皮手術」,因僅切除包皮的表層,儘量保留皮下的組織,所以術後水腫輕微,也因為術中不會打斷較大的血管,術中及術後的出血也輕微。

這手術細節請參考本部落格的另一篇文章「割包皮能不腫嗎?」

2015年9月10日 星期四

給寶寶安全的活動空間

兒童很容易成為意外的受害者。兒童因為體積小而且快速成長,所以容易受外在環境影響,對於環境污染特別敏感。外在環境包括了家、托兒所、學校、公園、附近的社區及所有可能接觸的地方,應該是安全的,遠離暴力、虐待、疏忽、污染等不良影響。兒童是十分好奇的,喜愛探索,這是正常及健康的,也是學習過程的一部份。理想家庭的設計應能讓兒童安全的探索,而不是完全的禁止及防範。建立一個有利於兒童健康成長的環境是十分重要的。

許多的意外常常發生在家中或居家四週、熟境的環境的。如果父母及照護者能注意環境的細節,這些意外其實是可以避免的。你的家是否安全?在家中值得注意的事項:
1、嬰兒床: 嬰兒應睡在嬰兒床,不要與成人同床。
床欄
注意出廠日期,最近出廠的嬰兒床,通常會合乎安全規格。
床欄的結構是否堅固?
欄杆的寬度會不會讓寶寶的頭、腿卡住?
螺絲是否容易鬆脫?
側面的欄鎖是否牢固有效?
欄杆的高度是否足夠?當小朋友能站立後,應調整欄杆或床墊的高度。床墊
確定床墊的大小與床框是十分緊密的。床墊太小,與床框有空隙的話,小寶寶的頭、手足就可能會卡住。
有破損的床墊不要再用,床墊內的棉絮、乳膠會跑出來造成窒息意外。其他床上的安全:
寶寶在床上時,記得把側欄栓牢。
勿帶項鍊或任何其他掛在頸上的細繩。
嬰兒床要遠離窗戶、窗簾、繩索、檯燈、電插頭及延長線。
床上不要有雜物,如填充玩具、鬆軟的枕頭、奶咀奶瓶等。
如使用蚊帳,大小要足夠,邊沿不要塞在床墊下。

2、學步車
學步車曾是很流行的幼兒用品,但研究發現,許多意外是學步車造成的,而且經常使用學步車,對兒童的成長是沒有好處的。
不要使用學步車,這是經常這成意外的原因。
如一定要用,大人要在旁邊,且活動範圍要限制。

3、安全柵欄
寶寶會爬行、學步時,如有不想幼兒進去的房間、樓梯,可裝安全柵欄,但不理想的柵欄反而是造成危險的設施,所以應注意一些細節:
記得隨時關上。
安全柵欄是否合乎最新的安全規格?欄寬大小是否適當?
安裝是否牢固?不牢固反而是危險的陷阱。

4、窗簾
窗簾掛繩是很多意外的元兇。應注意:
不要讓這些吊繩隨便的垂著,應高高的綁好,其高度要使兒童碰不到。
旁邊也不要有可爬上去的傢具。
最好是用沒有繩索的窗簾。

5、玩具
幼兒通常用咀巴去探索世界,任何小東西都可能被塞到口內,吞下或嗆到。
玩具是否合乎最新安全規格
玩具是否會被拆成小零件或碎片而吞下?
電池(尤其是鈕扣狀的小電池)會不會鬆脫?
塗漆是否會脫落?
氣球會破掉,碎片會被吞下或造成窒息,不適合幼童。
玩具常僅適合的某一年齡層,不當使用會有危險。
注意家中的小掛飾,例如耶誕樹上的裝飾品,可能會被吞下。

6、食物
食物也有適當的年齡層,不當的食物也常是意外的來源。
小顆的食物,如豆子、花生、果仁、爆米花、巧克力豆等都不適合幼年。
不容易咬碎的食品,如年糕、麻糬等對兒童是危險的。上過新聞的 “一口” 蒟蒻,曾造成兒童窒息。
可能的話,要坐起來吃東西。
父母或照護者應知道食物嗆到的症狀及處理方法。

7、藥物及其他化學品
家中很多東西可能造成中毒。
五顏六色的藥丸會吸引小朋友,藥物必須放在兒童拿不到的地方,最好上鎖。
藥瓶的安全蓋對較大兒童不一定安全。
廚房浴室的清潔劑應放在原來的容器,才不會弄錯,千萬不要與食物放在一起。
化粧品、指甲油、香水如吞下或吸入太多是會中毒的。
喝剩的酒不要隨便放。
做粽子的鹼水,每年端午節前都造成兒童食道灼傷意外,必須好好儲存,不要放在冰箱中,更不要儲存在其他飲料的容器 (如汽水的保特瓶)。
教育較大的兒童有關藥物的知識、認識毒物的標示符號
有些室內植物是有毒的,最好不要種植。

8、傢俱、電氣用品及裝潢
牆壁、傢俱使用不含鉛的油漆及塗料。
家中儲藏櫃及其他密閉空間(甚至如洗衣機、冰箱),要注意不要讓兒童被鎖在內。
廚房、浴室是潛在危險的地方,幼兒不宜獨自進入
有桌布的桌子,桌上物品可能會被拉下,故不要放重物、電器等。
不要使用可摺疊的桌子、椅子,有多起兒童曾被挾住死亡的案例。
書架及其他櫃子等是否牢固,不會被小孩拉倒。
熱水器水溫設在較低的溫度,以免燙傷。
電熱水瓶不會被兒童觸碰到。
使用較低溫、葉片式的電暖器。
電插頭都有安全蓋。
使用無線電話,才不會為了去接電話而讓孩子獨自洗澡或做其他可能有危險的事。
窗戶要有安全栓,以免不慎打開而摔落。
桌角等尖銳凸出的地方可加裝軟墊。
勿讓兒童接觸火柴、打火機。
浴缸、水桶非必要不要裝水。

家中事物千萬種,不可能全部列出,我們可以在房間中坐下,環視四週,仔細觀察,一定可以再找出許多可以改善的地方,讓我們的小朋友安全舒適地成長。

甚麼是水腎?

甚麼是水腎?
腎臟的功能之一是製造尿液,假如腎臟內的尿液積在腎內,使腎盂或集尿系統擴大,就稱水腎。

腎臟的構造
絕大多數的人有兩個腎臟。腎臟有實心及空心兩部份。實心們稱為皮質部份,是腎小球及小管構成的,主要功能是從血管中分離出代謝產生的廢棄物,也就是產生尿液。空心的部份稱為腎盂,是尿液的集中的地方,由此進入輸尿管,再在膀胱暫存,最後排出體外。

為甚麼會水腎?
水腎最常見的原因是尿路阻塞,當尿排不出去,尿液積留,就可能會水腎。尿路回流(逆流)是因為尿從膀胱倒流回去腎臟,也會造成水腎,但其程度通常比阻塞來得輕。先天性的腎盂擴大,也算是水腎,但不必治療,所以必須與其他原因的水腎分辨。

水腎的症狀
大部份的水腎是沒有症狀的。通常是檢查時意外發現的。較大的水腎可在腰部摸到一硬塊,可能是在洗澡時由父母發現的;或是由醫師在體檢時發現的;或是因其他原因照超音波時發現的。目前大部份新生兒的水腎是產前超音波發現的。 少數水腎患者會有腰酸、腰痛的症狀。有些患者會發生尿路感染。長期水腎可能引起高血壓、腎功能損害等嚴重的併發症。

檢查
超音波
這是腎臟最常用的檢查,因為是非侵害的,對身體沒有不良影響。超音波可測量腎臟的大小、水腎的程度、腎結石等。定期的測量,可以解腎的變化。不過超音波無法測量腎功能。

腎盂攝影
以顯影劑注入靜脈血管,由腎排出時照x光,就可顯示尿路構造。腎功能太差的病人及幼兒不適合這檢查。依顯影劑排出的時間,大致可以評估腎功能的好壞。

核子醫學腎掃描
利用同位素的附著或排出,可以評估左右兩腎的個別功能。

磁振造影
可以清楚地顯示尿路的構造,檢查時必須靜躺不動,故幼兒可能要鎮靜或麻醉。

新生兒水腎
因產前檢查之普遍,許多新生兒的水腎都是在出生前就發現了。有別與其他有症狀的水腎,新生兒因為評估困難,且出生後變化較大,其水腎該如何治療引起頗多的討論。目前較被醫界接受的方法是密切的腎功能追蹤,一旦發現腎功能有下降的時候,就考慮手術治療。追蹤的方法是用核醫腎掃描。

預後
水腎引起的腎功能受損如果能及早發現及治療,腎功能通常能適度的恢復。時間拖太久就會引起永久的傷害。

您的寶寶聽得清楚嗎?談談兒童的聽力問題

聽力是我們重要的感覺。正常的聽力除了可讓我們聽到美好的音樂、甜蜜的言語外,還可以避開危險。人類在成年以後,聽力就開始漸漸衰退,這是正常現象,但明顯的聽力障礙通常是疾病、遺傳或外力引起的。

耳朵是負責聽覺及平衡的器官,可分為外耳、中耳及內耳。外耳主要是收集聲音,包括了軟骨組成的外耳及外耳道。外耳道的末端是耳膜,聲音可使耳膜震動。耳膜裏面是中耳,有三塊小聽骨,負責把耳膜的震動放大且傳導至內耳。中耳與咽喉間有 “歐氏管” 相連,可以平衡中耳內壓力,但細菌也可從此管進入中耳,引起中耳炎。內耳負責把震動變成電流,傳入中樞神經。內耳另有負責平衡的功能,有問題時會有暈眩的症狀。外耳或中耳如有異常,可能造成傳導性聽力障礙,內耳或神經的異常則可能造成神經性聽力障礙。

據估計,每10000個新生兒中有20位有聽力障礙的困擾。家長應多觀察寶寶的聽力是否正常,因為在開始講話前,兒童的聽力障礙並不容易被發現。重聽的兒童可以用視覺或觸覺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,故聽力喪失的問題就不明顯。聽不清楚使得兒童無法學習講話,也影響其他學習及人際關係,所以影響重大。

有些兒童有較高機會出現聽力問題,例如早產兒、曾在新生兒加護病房住院、曾用可能會損壞聽力的藥物治療、出生時缺氧、耳內感染、腦膜炎或其他中樞神經感染等。幼兒常見的耳朵問題是中耳炎及耳屎堆積。

中耳炎
嬰幼兒很容易得到中耳炎,因為扺抗力較弱,又經常呼吸道的感染(傷風感冒等),使細菌侵入中耳,產生液體或積膿,有時還造成耳膜破裂。中耳炎的主要症狀是耳痛、頭痛、發燒,如耳膜破裂則會從耳道流出分泌物;聲音穿過液體會改變音質,聽力會受暫時性的影響。耳膜破裂後因積膿流出,有利於復原,故醫生除了用抗生素外,還可能會在耳膜上打個小洞引流。耳膜的破洞通常自已會癒合。大部份中耳炎都會完全康復,但有少數病人,因細菌破壞中耳構造,使聽覺永久受損。

耳屎問題
外耳道會產生有保護作用的分泌物。這些分泌物,加上脫落的細菌、塵垢形成了耳屎。如果堆積太多耳屎,可能造成輕微的重聽及耳朵不適。通常耳屎自己會脫落,不必去理它。有些人因為耳道較窄、耳道內毛較多、皮膚發炎、環境灰塵多,比較容易有耳屎堆積的問題。大部份醫生不鼓勵太熱心清理耳道,以免引起傷害,有必要還是找專家處理較好。

下列其他原因可能會造成聽力障礙:
1. 疾病
有些病毒感染會傷害聽力,例如腮腺炎、痲疹、百日咳及德國麻疹等。細菌引起的腦膜炎、先天性梅毒也可能有同樣的後遺症。聽覺神經的腫瘤除了影響聽力,還會有耳鳴的症狀。

2. 藥物及化學物
有些藥物可能傷害聽力,例如氨基糖苷類的抗生素(治療細菌感染的藥)、奎寧(治療瘧疾的藥)、水楊酸等。這些藥物對聽力的傷害與使用的劑量及時間長短有關。 有些工業溶劑也會傷害聽力。

3. 外傷
頭部外傷可能傷害到耳膜、小聽骨及內耳神經。外界壓力改變太大及太快,例如潛水時,可以傷害耳膜。這些情形較不會發生在兒童,但可能出現在青少年。

4. 噪音
噪音是損害是成人聽力的主要原因。青少年接觸大音量的搖滾樂、隨身聽等,時間久了,聽力也會嚴重受損。

很多醫院可提供新生兒聽力篩檢,每嬰兒最好在出生後三週內接受檢查。有時篩檢異常並不一定表示是聽力障礙,應在三個月內重覆檢查。如確定有問題,須及早治療。不過就算聽力篩檢過關,平常還是要注意兒童是否有正常聽力表現。各年齡的兒童應有下列正常的反應:
(一) 新生兒時會被突然的響聲驚嚇
(二) 三個月時可認出親人的聲音
(三) 六個月時可把頭或眼睛轉向發聲處
(四) 十二個月時,可模仿一些聲音,或發出 “媽” “拜”等簡單的聲音
(五) 十八個月時,知道並可叫出一些簡單名詞,例如喜愛的玩具
(六) 二十四個月時,可善用某些簡單字彙,並明白一些指示
(七) 兩歲半後,可清楚地用很多詞彙講話

較大兒童聽力受損的跡象:
(一) 叫他常沒反應
(二) 成績衰退(聽不到老師的話)
(三) 常說聽到鈴聲(耳鳴)
(四) 講話很大聲
(五) 電視的音量調很大
(六) 發音不正確
(七) 注意力不集中或常作白日夢

正常的聽力是很重要的。平常要多注意小孩的表現,及早發現聽力問題並加以適當治療,可使損害減到最低。

傷口護理的常識

傷口是指皮膚及皮下組織的破裂,通常是切割或刮傷造成的。不同的傷囗處理方法不同(但原則是相同的),這與受傷的原因及嚴重程度有關。

傷口的癒合是一連串複雜的過程,最後免不了形成疤痕。正確的傷口照顧可減少感染及結疤。

傷口的癒合過程包括四階段:
‧發炎期:外傷造成的出血、組織壞死等會引起發炎反應。身體組織會釋放化學物質,且白血球增加,所以受傷部位有紅腫熱痛等現象。
‧增生期:皮膚及血管細胞增生,形成大量微血管,所以傷口顯現紅色。微血管提供氧及合成膠原蛋白的材料,作為修補傷口之用。膠原蛋白是疤痕的主要成份。
‧表皮形成期:形成新的皮膚表層,這過程通常在受傷後數小時就開始。乾淨且縫合的傷口,24至48小時就完成表皮的形成。開放的傷口需7-10天。
‧組織重組期:受傷後2-3 週,局部的組織變得更堅固,微血管漸減少,外觀漸趨正常。六個月後組織應已穩定,如有疤痕也變得柔軟。

傷口的種類
‧刮傷及擦傷是因為皮膚與粗糙的表面磨擦造成的表淺傷口。傷口會緩慢的滲血,但深層組織仍是完整的。
‧裂傷或割傷通常是尖銳的物件引起。嚴重的碰撞、摔倒也會造成裂傷,此時的傷口較不規則,附近也常有淤血等撞傷的跡象。受傷旳深度會包括了全層的皮膚及皮下的脂肪層,甚至更深的組織。出血會很明顯。
‧刺傷是由尖細的物件穿入皮膚造成的,例如釘子或針等。通常小量出血,但傷口不大,有時會被忽略。
‧燒燙傷:熱水、燒燙的物品或火引起的傷口。輕微的時候僅有紅腫,較嚴重時會有水泡,最嚴重時有深層組織的壞死。
‧咬傷是特殊的傷口,不管是人或動物造成的咬傷,都是污染的傷口,極易被細菌感染。

傷口的初步處理:
‧止血:如傷口出血,可用清潔的紗布壓迫10鐘,通常就會止血。
‧清洗:以清水沖洗傷口,去除沙粒、碎片及其他污物等。如用生理食盬水則更理想。
‧刮傷及擦傷:以清水或生理食盬水沖洗傷口,塗抹抗生素藥膏並以無菌紗布覆蓋。面積大或深應找醫護人員處理。
‧淺的割傷在止血後,以優碘消毒,並以紗布包紮。如有美容膠(貼紙),也可使用。
‧燒燙傷:輕度時可用清水沖洗,減少疼痛。可用抗生素藥膏塗抹。

該找醫生的情形
‧傷口深度1公分以上,或到了脂肪層或肌肉層,通常需要縫合。
‧出血量多,或壓迫十分鐘後仍出血。
‧傷口內的異物無法自行清除。
‧受傷後兩天,傷口仍紅腫,或有分泌物。
‧受傷影響到手(指)或足(趾)的動作。
‧大面積或深層的燒燙傷。
‧人或動物的咬傷。
‧不確定自己何時曾注射過破傷風類毒素,或注射超過五年以上,應在48小時內再次注射。

醫生會做的處置
‧檢查並再次清潔傷口。有需要時,會用雙氧水沖洗。
‧較深的傷口要縫合,且可能需要局部麻醉。
‧受污染的或如受傷超過8小時仍未適當處置的傷口,會增加感染的機會,不適合馬上縫合。咬傷也不宜馬上縫合。未經縫合的傷口,疤痕將很明顯。
‧有需要時會開止痛藥。
‧通常醫護人員會告訴傷者兩天後可移除紗布,傷口應保持乾燥及清潔,預約拆線的時間。傷口避免日照。

處理傷口時,家中要準備的物品:
1. 無菌紗布、繃帶、ok繃:用來覆蓋或包紮傷口。
2. 無菌棉纖、棉球:用來沾水清洗及沾藥水消毒傷口。
3. 膠布、3M紙膠:固定紗布用。
4. 優碘藥水:傷口消毒,適用於各種傷口。
5. 抗生素藥膏:傷口滅菌,適用於擦傷,不適用於較深的裂傷。
6. 生理食鹽水:沖洗傷口 (如沒有也可用清水)。
7. 無菌手套:處理傷口時用,減少污染。
8. 剪刀:可剪紗布、膠帶。
9. 美容膠:可用於表淺的裂傷,替代縫線。
10. 防水透明貼膠:可貼在手上的小裂傷,不怕碰到水。
11. 藥布:含消炎藥膏的網狀紗布,蓋在傷口上較不會黏太緊。

注意:
‧優碘藥水是水性的,較溫和,傷口較不會刺痛。含酒精的碘(碘酒)會引起極度疼痛,不宜用在有傷口的皮膚。
‧注意:黃藥水、紅藥水、紫藥水等減菌效果皆不及優碘藥水,沒有必要常備。
‧藥用酒精:用於消毒器材,如剪刀、鑷子、溫度計,但因具刺激性,不宜直接用在傷口。
‧無菌的物品是有期效的。

為甚麼會腹瀉?

腹瀉,俗稱拉肚子,是兒童常見的症狀。腹瀉的原因很多,有些是“吃壞肚子”,有些是傳染的,有些是“體質”問題。很多不同的疾病都以腹瀉為症狀,所以瞭解其發生原因,對治療是有幫忙的。腹瀉依症狀發生的時間長短,可分為急性及慢性。 急性腹瀉通常不超過十四天。急性腹瀉很多是因傳染、不潔的食物及飲水造成的,常見原因如下:

1. 病毒性胃腸炎
這是嬰幼兒常見的腹瀉原因。病毒是比細菌還要小的微生物,傷風感冒都是病毒引起的。一般的抗生素不能殺死病毒。引起腹瀉常見的病毒是輪狀病毒,還有很多其他病毒會引起胃腸炎。輪狀病毒可以檢查血液中抗體來確定感染,但有有些病毒是很難診斷的。病毒引起的胃腸炎除了腹瀉外還會合併發燒,腹痛、嘔吐等症狀。目前沒有針對病毒性胃腸炎的特效藥,治療通常是給予足夠的水份及電解質,避免小朋友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,並以藥物減少嘔吐及腹瀉等的症狀治療。病情大約要一至兩週的時間才康復。 有些病人在症狀消失後還會傳染他人。

2. 細菌性腸炎
細菌性腸炎的症狀通常比病毒性的嚴重,有時稱為下痢,大便有時含血、有黏液,常有發燒、腹絞痛及失去食慾。引起下痢的細菌如痢疾桿菌、大腸桿菌、沙門氏菌、霍亂弧菌等等,常會造成嚴重的病症,尤其在抵抗力不佳的兒童。大便的檢查及細菌培養可以找到致病的菌種,但如曾用抗生素,可能會影響培養的結果。有時因某些疾病使用廣泛性的抗生素治療,使用時間太長會改變大腸內的菌種,使某些細菌大量增加而造成腸炎。細菌性腸炎可用適當的抗生素治療,但有些感染,抗生素並沒有好處,反而使細菌潛伏在體內變成帶菌者。

3. 原生動物胃腸炎
原生動物是一種單細胞生物,對人而言是一種寄生蟲,在一些環境衛生不良的地區,是很常見的急性腹瀉原因。腸道感染了這種微生物,會有大量的水瀉,腹痛、無食慾及體重下降等情形。經常引起腹瀉的原生動物是鞭毛蟲、隱胞子蟲、變形蟲等,通常是由不潔的飲水或動物傳染。有些患者可能曾到國外旅遊而被感染。這類感染可由檢查糞便證實,有時也可經由血液中的抗體的存在而診斷。大部份的原生動物感染可由特效藥治療,但常常因為沒有正確的診斷而延誤治療。

4. 食物中毒
食物被微生物或化學物污染就會造成中毒。噁心、嘔吐、腹瀉、腹絞痛是常常的症狀,而且通常在進食後很快就發生。同時進食的人也會有相同的症狀,不過要看吃入的量不同,而有輕重不同的病情。輕微的中毒太多自己就會好,嚴重的則可能造成腎衰竭,甚至死亡。治療通常是採取支持性療法。

慢性腹瀉是指超過十四天的腹瀉,通常是比較複雜的病況,往往需要專家才能有效處理。常見原因如下:

1. 急性腹瀉的後遺症
慢性腹瀉可能由於上述的急性腹瀉沒有徹底治癒,或是急性腹瀉造成腸道的傷害引起的。嚴重的腸炎可能使腸黏膜受損,功能變差,造成吸收不良。慢性腹瀉也可能因為抗生素的使用,改變了大腸內細菌的種類,有益的細菌減少,不良的細菌產生了抗藥性而大量繁殖,因此腸炎一直好不了。

2. 乳糖不耐
乳製品是營養豐富的食物,含有蛋白質、脂肪及醣類。乳製品中的醣類主要是乳糖,其消化是靠一種稱為乳糖消化酵素,缺少這種酵素就無法消化乳糖。乳糖消化酵素是從小腸黏膜的細胞製造的,可把食物中的乳糖分解成較小的分子以利吸收。一般而言,較大兒童及成人不是經常喝奶的話,通常都缺少這酵素。急性腸炎時因腸黏膜受傷,也會出現酵素的缺乏(所以拉肚子時醫生會告知暫停喝奶)。缺乏酵素的人的症狀輕重不一,包括噁心、腹絞痛、漲氣及腹瀉,通常是在服用含乳糖食品後三十分到兩小時發生,這種症狀稱為乳糖不耐。人、牛、羊等不同的奶都有乳糖,所以乳糖不耐的人改喝其他種類的乳品也會出現症狀。目前乳糖不耐沒有好的治療方法,衹能避免或改吃低乳糖的食品。乳糖不耐與奶蛋白過敏不同,後者是免疫方面的問題,除了腹瀉、腸絞痛、嘔吐等,還可能有皮膚疹、氣喘等症狀。

3. 其他慢性疾病
有些疾病會造成消化及吸收不良,因為食物中的營養如果沒有被吸收,到了大腸,因濃度高會刺激大腸;大腸中過多的營養使細菌數目增加,造成腸炎;營養經細菌發酵,產生臭氣,所以大便很臭,也會放很多屁。治療必須針對其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