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外事件一直是台灣十大死因的前三名,不管年齡性別,每年都造成許多生命的喪失、身體的殘缺,對家庭與社會都是重大的損失。許多意外事件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。對兒童而言,大部份意外都是大人的疏忽。本文討論各年齡層兒童可能發生的危險,目的是提醒各位家長,希望把意外事件減到最低。
新生兒(出生到滿月)
新生兒頭頸部及四肢力量很弱,大部份都在床上,故意外也多在床上發生。床的安全十分重要,例如床欄不可太寬,以免嬰兒的頭被卡住。應該用大小合適床墊,如果床架與床墊有空隙,嬰兒小小的手腳可能陷入而受傷。床上不要放太多雜物、不要用太鬆軟的枕頭、避免任何有繩索的物品、勿用太寬鬆及塑膠床單、,這些東西可能壓到臉部或阻塞囗鼻而窒息。俯睡增加窒息的機會,應避免。
新生兒也是燙傷的可能受害者。沐浴的水溫必須小心調好,嬰兒皮嫩,大人覺得剛好的溫度,對嬰兒可能太熱。最好先放冷冰,再加入熱水,以溫度計測量,把水溫調在攝氏41到43度之間。如熱水器溫度可調整,最好保持調在較低溫度。熱水瓶與嬰兒床要保持距離。進食前要再三檢查奶水的溫度。避免用微波加溫冰奶,因為奶瓶可能還是冷的,但奶水已經很燙了。
嬰兒期(一個月到一歲)
隨成長,寶寶的行為能力慢慢增加。開始會翻身時,必須小心從床墜落。千萬不要讓此時的嬰兒獨自在沒床欄的環境中。常常是照顧者一轉身,小寶寶就滾到床下了。
會用小手拿東西時,要避免小物件,這些東西可能會被塞到嘴巴中。當學會爬行時,危險也隨著增加。必須小心電線、插頭,最好使用插座安全塞。室內如有樓梯,應加裝安全欄。不要用學步車,因為沒有任何好處。當能扶著站立,必須移除不穩的傢俱,避免可折桌椅。
動物咬傷、抓傷是常見的事件。家中最好不要養貓犬等動物。非養不可時,也必須與小寶寶適當隔離。除了外傷,動物也會引起過敏、寄生蟲、細菌感染等問題。
此時的兒童食物種類增加,但因咀嚼及吞嚥功能仍未完全成熟,要避免細小的食物,例如豆子、花生、糖果等,此類食物容易昅入氣管。糯米類的食物(年糕、湯圓等)也要避免,容易造成窒息。
幼兒期(一歲至三歲)
當小寶寶開始站立、學習走路時,新的危險也跟著來了。跌倒是最常見的意外。此時的兒童十分好奇,但又不懂甚麼是危險,所以照顧者必須隨時隨地在旁看守著。桌面上的東西,是身高有限的幼兒很想踮著小腳探索的,一不小心就會把東西拉下砸到自己,所以桌上或架子上的雜物必須放好。熱水瓶必須放在安全地方,不能讓小寶寶碰到。
家中水桶、密閉空間,甚至洗衣機、烘乾機,都要提防小朋友鑽進去。家中地上不要放太多雜物,減少絆倒意外。玩具種類開始增多時,要注意玩具的安全性。玩具不要尖銳的,也不要有細小零件可能吞食或吸入的,包括小電池、會掉毛髮的玩偶等。錢幣也是小朋友常吞下的東西。一口吞下去的果凍、蒟蒻可能會嗆到並造成窒息,不適合兒童吃。
三到六歲
此時的兒童行為能力更多,活動範圍也更廣。常見意外是跌倒、摔落、溺水等。小腦袋充滿幻想,也開始交朋友。此年齡通常略為懂事,但並不可靠,要重覆教導行人安全、公園安全、腳踏車安全等意外預防,並教導提防陌生人。教導正確打電話的方法。
家中危險物品,例如電動工具、化學品、藥物等要藏好。注意用火安全,不要讓小孩接觸火柴、打火機等。小朋友如果自己洗澡,浴室安全必須注意。每年端午節包粽子時,常有兒童誤喝鹼水而食道燒傷,要小心避免此類危險品放在冰箱中。任何時間都不要讓幼童獨自在家。
任何年齡的兒童都可能在交通意外受傷。國人對兒童乘車安全並不十分重視,例如有沒有綁安全帶、安全帶是否適合較小的兒童、或幼兒乘車時是否有兒童安全座等。因為兒童身體小、又輕,車輛碰撞時可能會飛出車外。有天窗的車子,常見有兒童半身伸出天窗,真是拿生命開玩笑。兒童因身高關係,在車子倒車時也很容易被撞,家長要特別注意。
家長負有重大責任去保護兒童,排除環境中各種可能的危險,讓可愛的小朋友在安全又友善的環境中成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