聽力是我們重要的感覺。正常的聽力除了可讓我們聽到美好的音樂、甜蜜的言語外,還可以避開危險。人類在成年以後,聽力就開始漸漸衰退,這是正常現象,但明顯的聽力障礙通常是疾病、遺傳或外力引起的。
耳朵是負責聽覺及平衡的器官,可分為外耳、中耳及內耳。外耳主要是收集聲音,包括了軟骨組成的外耳及外耳道。外耳道的末端是耳膜,聲音可使耳膜震動。耳膜裏面是中耳,有三塊小聽骨,負責把耳膜的震動放大且傳導至內耳。中耳與咽喉間有 “歐氏管” 相連,可以平衡中耳內壓力,但細菌也可從此管進入中耳,引起中耳炎。內耳負責把震動變成電流,傳入中樞神經。內耳另有負責平衡的功能,有問題時會有暈眩的症狀。外耳或中耳如有異常,可能造成傳導性聽力障礙,內耳或神經的異常則可能造成神經性聽力障礙。
據估計,每10000個新生兒中有20位有聽力障礙的困擾。家長應多觀察寶寶的聽力是否正常,因為在開始講話前,兒童的聽力障礙並不容易被發現。重聽的兒童可以用視覺或觸覺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,故聽力喪失的問題就不明顯。聽不清楚使得兒童無法學習講話,也影響其他學習及人際關係,所以影響重大。
有些兒童有較高機會出現聽力問題,例如早產兒、曾在新生兒加護病房住院、曾用可能會損壞聽力的藥物治療、出生時缺氧、耳內感染、腦膜炎或其他中樞神經感染等。幼兒常見的耳朵問題是中耳炎及耳屎堆積。
中耳炎
嬰幼兒很容易得到中耳炎,因為扺抗力較弱,又經常呼吸道的感染(傷風感冒等),使細菌侵入中耳,產生液體或積膿,有時還造成耳膜破裂。中耳炎的主要症狀是耳痛、頭痛、發燒,如耳膜破裂則會從耳道流出分泌物;聲音穿過液體會改變音質,聽力會受暫時性的影響。耳膜破裂後因積膿流出,有利於復原,故醫生除了用抗生素外,還可能會在耳膜上打個小洞引流。耳膜的破洞通常自已會癒合。大部份中耳炎都會完全康復,但有少數病人,因細菌破壞中耳構造,使聽覺永久受損。
耳屎問題
外耳道會產生有保護作用的分泌物。這些分泌物,加上脫落的細菌、塵垢形成了耳屎。如果堆積太多耳屎,可能造成輕微的重聽及耳朵不適。通常耳屎自己會脫落,不必去理它。有些人因為耳道較窄、耳道內毛較多、皮膚發炎、環境灰塵多,比較容易有耳屎堆積的問題。大部份醫生不鼓勵太熱心清理耳道,以免引起傷害,有必要還是找專家處理較好。
下列其他原因可能會造成聽力障礙:
1. 疾病
有些病毒感染會傷害聽力,例如腮腺炎、痲疹、百日咳及德國麻疹等。細菌引起的腦膜炎、先天性梅毒也可能有同樣的後遺症。聽覺神經的腫瘤除了影響聽力,還會有耳鳴的症狀。
2. 藥物及化學物
有些藥物可能傷害聽力,例如氨基糖苷類的抗生素(治療細菌感染的藥)、奎寧(治療瘧疾的藥)、水楊酸等。這些藥物對聽力的傷害與使用的劑量及時間長短有關。 有些工業溶劑也會傷害聽力。
3. 外傷
頭部外傷可能傷害到耳膜、小聽骨及內耳神經。外界壓力改變太大及太快,例如潛水時,可以傷害耳膜。這些情形較不會發生在兒童,但可能出現在青少年。
4. 噪音
噪音是損害是成人聽力的主要原因。青少年接觸大音量的搖滾樂、隨身聽等,時間久了,聽力也會嚴重受損。
很多醫院可提供新生兒聽力篩檢,每嬰兒最好在出生後三週內接受檢查。有時篩檢異常並不一定表示是聽力障礙,應在三個月內重覆檢查。如確定有問題,須及早治療。不過就算聽力篩檢過關,平常還是要注意兒童是否有正常聽力表現。各年齡的兒童應有下列正常的反應:
(一) 新生兒時會被突然的響聲驚嚇
(二) 三個月時可認出親人的聲音
(三) 六個月時可把頭或眼睛轉向發聲處
(四) 十二個月時,可模仿一些聲音,或發出 “媽” “拜”等簡單的聲音
(五) 十八個月時,知道並可叫出一些簡單名詞,例如喜愛的玩具
(六) 二十四個月時,可善用某些簡單字彙,並明白一些指示
(七) 兩歲半後,可清楚地用很多詞彙講話
較大兒童聽力受損的跡象:
(一) 叫他常沒反應
(二) 成績衰退(聽不到老師的話)
(三) 常說聽到鈴聲(耳鳴)
(四) 講話很大聲
(五) 電視的音量調很大
(六) 發音不正確
(七) 注意力不集中或常作白日夢
正常的聽力是很重要的。平常要多注意小孩的表現,及早發現聽力問題並加以適當治療,可使損害減到最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