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位小寶貝總要成長,訓練大小便,脫離尿片的。這過程因人而異,有些兒童很容易就可以控制自如,有些則需要很長的時間。大小便訓練對某些兒童可能特別困難,照顧者是需要相當多的耐心及愛心的。
大部份兒童在二至四歲才可以充份控制他們的膀胱,所以在這年齡前,熟睡中尿床是正常的現象。許多成長中的兒童在白天清醒時可控制,但熟睡時就可能會失控了。尿床在學齡前是很常見的現象,在三歲時約有40%的兒童有尿床情形,這百分比隨年齡增加而慢慢下降,十歲以後仍有少數的人會有此情形。大部份的尿床都不算是疾病,衹是發展上的差異。一般而言,大部份兒童在五歲以後不會再尿床了,所以以下討論的情形,多是針對五歲以後的尿床。
尿床的分類
大部份兒童的尿床是原發性的,也就是說出生後一直都是如此。有些兒童本來已不尿床了,但後來又出現這情形,稱為次發性尿床。原發性尿床通常是發育成熟較慢的關係。次發性尿床可能是心理或生理有變化,比較少見,但其原因需要較多的探究。
尿床的原因:
尿床的原因很多,這些原因通常並不確定。可能有關的情形如下:
1.遺傳
尿床常有家族傾向,父母或兄弟姐妹可能也有類似情形。這些兒童的父親或母親在年幼時也常有尿床情形,他們痊癒的年齡通常都很接近。
2.睡眠太沈
尿床兒童通常睡得太熟,難以叫醒。有時尿濕了,即使泡在尿中也不會驚醒。
3.中樞神經或泌尿系統成熟較慢
這些兒童大部份都正常發育,通常衹有膀胱的控制較晚成熟。有些兒童膀胱比較敏感,裝了一點尿就想解;也有些兒童膀胱確實比較小,所以日間也比較頻尿。
4.情緒或精神壓力
有些己經不尿床的兒童,忽然又開始尿床,可能與情緒及精神壓力有關,通常是生活出現較大變化,例如有了弟妹的出生、撇家、父母離婚吵架、開始上學、被虐待等。
5.疾病
尿路感染、泌尿系統異常、脊椎神經異常等疾病可能引起尿床。
就醫注意事項:
為了瞭解尿床可能原因,醫生會想知道
-家中是否有其他成員也有相同情況
-小朋友日間小便情形,例如多久尿一次、每次尿多少
-小便是否順暢、是否有力、解尿會不會很費力
-大便是否正常
-何時開始尿床、發生時的情緒是否有異常
-尿床的頻率
-飲食習慣,尤其是睡眠前的飲食
-有否有其他已知的疾病
尿床的檢查
就診時,醫師會根據他的懷疑,安排一些檢查。可能需要檢查尿液,看看是否有尿路感染或其他問題。可能會安排超音波,檢查腎及膀胱是否正常。如懷疑脊椎神經的異常,可能需要照 X光、磁振造影等檢查。雖然會做一些檢查,但絕大部份尿床兒童檢查結果都是正常的,僅有少數才會發現真正的疾病。
尿床的處理
對尿床的兒童,父母及長輩的態度與處理的方法十分重要。不正確的態度與方法往往使問題更複雜及麻煩。要讓小朋友知道,尿床並不是他的錯,這情形會慢慢改善,最後一定會好的。不要給他們太多的壓力,因為如果身體還不夠成熟,再多的努力也往往是事倍功半。過度的努力有時衹增加大人與小孩挫折感。父母應給予體諒及支持,不是處罰。對於仍在尿床的青少年,要避免他們產生自卑感,讓他們知道有不少人有同樣的問題,而且有人可以幫助他們。以下一些方法可嘗試的方法:
-睡前先上廁所,避免喝太多飲料
-沒有尿床那晚給予獎勵
-尿濕後要自已換床單,但告訴小朋友這不是處罰,是行為訓練
-床上使用防水墊,可減少麻煩,也減輕照顧者生氣的程度
-使用尿床警報器,這種警報器在偵測到尿濕後會發出聲音,叫醒小朋友上廁所,可用在七歲以後的兒童使用
-膀胱訓練,要小朋友慢慢增加日間兩次小便之間的時間,換句話說就是學習憋尿。這訓練目的是增加膀胱容量,但並非對每一尿床者都有效,而且最好先諮詢醫師。
-如果已用盡各種方法,尿床還是很嚴重,造成很大能困擾,可考慮藥物治療。目前有些藥可以改變睡眠的深度,讓兒童不致睡太沉;有些藥可減少夜間尿量。通常這些藥物在服用期間可有效減少尿床現象,停藥後可能復發,所以要服用頗長的時間。